建制沿革
港里村,清康熙年間屬垂楊保;民國年間屬港里鄉;1941年,萊蕪分為三縣,港里村劃入萊北縣;1945年10月,恢復原萊蕪縣制,港里村仍屬港里鄉,一直到建國初期;1955年,該村成立初級社,次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10月,口鎮人民公社成立,該村屬口鎮公社所轄;1984年,該村從口鎮劃歸張家窪鎮,張家窪鎮現改為張家窪街道辦事處。2007年劃歸萊城區口鎮管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處魯中山區,全村位於地勢較為平坦的平原。
人口民族
人口全部為漢族。姓氏有劉、潘、賈、馮、郇、朱、宮、高、田、孫等十多個。
風景名勝
港里村東首,有一座龍王廟。這裡曾是著名的萊蕪戰役中我軍活捉國民黨中將副司令李仙洲的地方,是萊蕪戰役主戰場遺存至今的重要標誌物。當年,遵照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華東野戰軍在陳毅元帥和粟裕將軍的指揮下,與國民黨軍激戰三天三夜,全殲敵人66, 000餘,但僅在這一主戰場就殲滅敵人50, 000多。戰鬥結束後,國民黨軍總指揮官李仙洲左腿受傷,藏進龍王廟旁的一條小溝里,被解放軍活捉。
20世紀60年代初,《紅日》電影攝製組為尊重歷史真實,專程從八一電影製片廠來到當年的主戰場港里河取景,並將港里龍王廟真實地再現在影片中,李仙洲先生生前曾幾次專車來港里觀瞻,並在廟前頗有感觸地追憶舊事。
據史料記載:‘龍’字碑刻,位於港里村東殘留的龍王廟內,建於明代,碑為長方形立式。高1.70米,寬0. 60米,厚0.20米。陰刻‘龍’字為雪蓑子所書,字高0.80米。碑額書有:“龍雖水族,神奇獨最,離潛而出,霖雨及物,識高者無能測其形似,因謹志之曰龍”。
隨著歲月的流逝,“龍”字碑經歷了隆慶、萬曆、泰昌、天啟,一直到了八十多年後的明崇禎十三年。當時,巧逢天公作美,洪澇災害減少,又加本村及附近村莊人氣旺盛,人們自然就想到了“龍王爺”的“保佑”之恩。於是以張良輔等人為首,組織募捐,將原來那座破舊簡陋的龍王廟進行了重修。正面的龍王大殿,雕樑畫棟,飛檐凌空,非常氣派;南面的龍王廟亭更是別具一格:中間,四尊陽刻亭聯對稱成趣,東西兩頭各嵌以發碹洞門。一座不同年代分別鐫刻碑陽和碑陰的“龍”字碑被人們鄭重地嵌在了新建的龍王廟內。如今安放“龍”字碑的所謂龍王廟,只不過是“皇清道光十一年重修”過的南面那座廟亭而已,至今廟亭脊檁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辨。
在港里村東首的龍王廟旁,有一座大橋,名曰“港里橋”,該橋建成於1969年。全長180米,20孔,跨徑8米,橋面寬7米,港里大橋建成後,便接通了章(丘)萊(蕪)公路的南段萊(蕪)口(鎮)路段。從此以後,人流車流晝夜不停。後來,根據上級“裁彎取直,加寬路面,增設橋涵,避開村莊”的指示精神,交通部門又在東線建成了明萊二級幹線公路。至此,港里大橋乃至萊口公路便“門庭冷下車馬稀”了。
“港里河橋頭毛主席像”,是畫在“毛主席像碑” 正面的毛主席彩色畫像,現已成為港里一帶的一大景觀。該“毛主席像碑”高4.5米,正面寬為2.2米。背面側面皆模印上了突起的毛主語錄。像碑共有4座。大橋兩頭各兩座。該畫像畫於20世紀60年代末。畫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幾幅歷經風吹雨打三十餘載的毛主席彩像仍然畫面清晰,色彩鮮明。由於建設龍馬河沿河公園已經拆除兩座,還剩下兩座。
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港里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街道變得乾淨了,環境變得整潔了,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了。他們在新的龍馬河公園跳起了廣場舞,舉辦文藝演出。